大家知唔知,香港已經爆咗? (轉文)

By admin, March 3, 2014 1:54 pm

特首說,內地人和外地人來香港,對我們的旅遊業及經濟發展有「提振」作用,為香港帶來大量就業機會,因此,我們不能未富先驕,徵收入境稅。

第一次聽,不明白,還以為是「提震」,先「提」起,然後「震」盪,誤會特首說香港虧了, 要靠內地遊客刺激套弄,始能抬起頭見人。後來看過報紙,才知此「振」不同彼「震」。雖然如此,內裏意義,卻是大抵相若,特首用詞,果然莫測高深。一唱一 和,港府最近亦完成研究報告,估計至 2023年,訪港旅客高達一億人次。高官們認為,旅客人數,不應設上限,基本上愈多愈好,只要我們改善口岸處理流程、旅遊設施及公共交通的接待能力,小小 香港,便沒有被逼爆的問題。

唉,真發神經,不知這是甚麼理論!世界上怎會有一個城市可以無限量招呼遊客!各位,請大家看清楚以下數字,便知道香港其實已超出負荷,氣血兩虛,提無可提,震無可震,硬要猛吃春藥,貪一時之快旦旦而伐,最後只能力竭而死。

大 家以為,世界上最受遊客歡迎的城市是哪裏?巴黎?倫敦?紐約?全對。兩個歐洲城市叮噹馬頭, 2013年,巴黎及倫敦接待了差不多 2千 7百萬人次旅客。 GreaterLondon的面積是 1,737平方公里,人口是 9.7百萬。巴黎大都會的面積是 17,174平方公里,人口是 1千 2百萬。

香港呢?請大家坐穩: 2013年,香港已經招待了 5千 4百萬人次的旅客!各位沒有看錯,是倫敦及巴黎的一倍!強如紐約大都會,有 30,671平方公里面積, 2,200萬人口,在 2013年,才有資格招呼 5千萬人次的旅客。香港的面積只是 1,104平方公里,不到紐約的 1/26,巴黎的 1/15,其中還有大部分是高山,先天不足,空間狹小,憑甚麼可以比這些城市接待更多的旅客?日本東京,全年也不過有 1千 3百萬旅客,香港竟然是東京的 4倍。不明白我們的高官如何可以在宣佈香港旅客數字節節上升的時候,流露出沾沾自喜的神情,數字如此不合理,如此超英趕美,只會是社會問題,怎能視為政績?

更仆街的是,旅客來源嚴重傾斜。紐約, 5千萬人次裏面,有 4千萬是本土美國人;巴黎, 2千 7百萬人次裏面,只有 1千 6百萬是外來遊客,餘下的是來自其他城市的法國人。而香港的 5千 4百萬人次,卻是結結實實全外地旅客,而且是一注獨贏,有 4千萬來自國內!去倫敦、巴黎的旅客比例分散,口味各有不同,有人看國會,去藝術館,有人逛咖啡館,看歌劇去郊外,有人購物。 4千萬國內遊客來香港,只會去山頂、海洋公園,跟着購物。主要還是購物。全世界的其他城市,都沒有比香港更荒謬的情形,我們只應憂心,如何能無知地拍手叫好?

傾斜有甚麼問題?再看一些數字。周生生在香港有超過 50間分店,周大福超過 80間,高檔如卡地亞,亦有超過 35間分店,冠絕全球。還有六福、點睛店、謝瑞麟、英皇、鎮金店,以及無數叫不出名字的珠寶店,再加上紅磡殺遊客的大賣場,香港是人均珠寶店最高的城市。 問大家一個問題,作為一個本地香港人,上次去金鋪、珠寶店,是多久以前的事?或者,一年之中,會光顧多少次珠寶店?我呢,已經忘記上一次去珠寶店是甚麼時 候。傾斜至失衡,香港的街道再不屬於香港人,這便是大問題,出現矛盾的源頭。

我在中國工作了多年,結識了不少非常文明的年輕中國朋友,清楚知道不是所有國內遊客皆是 暴發户,或是沒禮貌的大媽小平頭。我樂於招待他們,但應保持清醒,量力而為。數字不會說大話,香港其實早已被逼爆,被易服被群交,一雙玉臂千人枕,黄台之 瓜,政府還談甚麼未富先驕,客人應該多多益善,是不是神智有問題?

我們的公司,總部在中國,有不少員工,分散在十多個城市。我和其中一些同事,相識了十多年,南征北討,成了好兄弟。因為工作需要,老朋友常來香港,我負責招待。他們文明有禮,行為檢點,可以毫無痕迹融入我們的社會。有沒有曾經招待趾高氣揚的高官、暴發户?也有,佔少數。底線是,他們要吃魚翅,自己去,我們恕不奉陪,帶隊觀光購物,請守秩序。

三十年前我去澳洲讀書,在那裏住了十多年。那年代,有一些澳洲人,提倡種族主義,如 PaulineHanson,如白澳黨 OneNation。我們因膚色不同而受人白眼,或被叫成類似「蝗蟲」等情形,間有發生。有一年,一位老同學,獨自去昆士蘭旅行,走入一小鎮酒吧,只因他是「外來人」,無故被痛打一頓,入了醫院。三十年後想起這些事情,依然不快。所以我特別痛恨被不平等對待,痛恨被標籤。幸好,今天的澳洲,已經成功進化,社會普遍不認同任何因為語言、膚色、性別、性取向有別而產生的歧視行為。

我絕對反對歧視國內遊客,他們說得對,香港的零售業,真的靠他們支撑。就算沒經濟效益,香港人亦不能矮化他人,這是原則問題。雖然如此,不代表我贊成無限量開放自由行。

以前我們招待同事來港,賓主盡歡,毫無問題,他們還說,香港人果然友善好客。幾年前開始,情況急轉直下,招待同一班朋友,在公眾地方用國語溝通,會看到一些香港人,露出厭惡表情。心裏難受呀,訪客不變,同樣在香港,怎會有兩種反應?答案明顯,一切都是數字問題。本來國內遊客只有五百萬人次,假設其中一成不守秩序,五十萬人次有問題,承受得了,大家都是中國人,讓一讓,也可以。 2013年,細小的香港,超英趕美,招待了五千四百萬旅客,是倫敦或巴黎的一倍,其中四千萬是內地旅客,如果有一成是惡客,是四百萬人次。這一大隊隨時準備犯規的軍隊,高度集中在尖沙咀、銅鑼灣、山頂、海洋公園,一人吐一口痰,足可以淹死這區的其他人。

一位餐廳朋友做了以下比喻,十分貼切:香港本來是一間精緻小館,廚師專業,服務員彬彬有禮,做幾個家常小菜,很受附近區域的顧客歡迎。口碑好,熟客多,餐廳每年有固定增長。有些時候外圍經濟慢了點,也守得住。可惜幾年前轉了東主,新老闆貪心,看到鄰近新區剛開發,人口眾多,認為這餐廳,應該賺更多錢,於是大開中門,着樓面盡量接客。樓面說,本來招待 100位顧客,勉強把枱放近一些,頂多接 150人,不能再接了。老闆說,怎會不行,改用細一點的枱,細一點的椅,接 2百人也行。接了 2百人,老闆又說,很好很好,把餐期分成兩輪三輪,接 4百人吧。樓面說,真的不行,老闆說,怎會不行?改企位,門口放大,請更多人負責登記,維持秩序,沒有不行的,一於做 6百人。廚師說,頂不住了,廚房再不能擴張,只得幾個爐頭,不停手也做不完。老闆說,拆了員工雜物房,員工廁所與休息室,其實可以做 8百人生意。於是,本來的精緻小店,變成繁忙時間的港鐵車廂,永遠水洩不通,客人稍為動作大一點,鄰近的其他人立即中招,在這環境吃飯,怎能不躁火?香港就是這情形。其他城市有地方,能擴張,如倫敦,市民搬出郊外,將市中心讓給遊客。其他城市廚房夠大,景點夠多,羅浮宮爆了,可以去羅丹美術館去蒙馬特博物館。香港就是不行。部分員工是加了薪,但環境太差,可轉工的考慮轉工,留下的,隨時爆炸。最高興的是業主,一於少理,不斷加租。 2013年, 2014年到期的租約,不論地區,一律加租 7成至 1倍。這樣子的經濟,香港地鋪,依然一枝獨秀,只因遊客分佈嚴重傾斜,國內人撑起珠寶店化妝品店高級服裝店付貴租。做麵包連鎖店的朋友,叫苦連天,不知做十元八塊的生意,怎做下去,說不久將來,香港人要乘電梯上十樓、二十樓,才會買到麵包。

香港真的是已被逼爆,服務員發癲,客人投訴,雙輸局面。老闆還說,到了 2023年,應該再多做一倍生意, 1億人次。我們在想,方法還是有的,只要能把客人倒吊在天花板,這不剛好是一倍嗎?

葉一南
有書唔讀,走堂去做廚師。有會計師唔做,寧願去做餐館佬、魚販、酒商。學藝二十年,飲飽食醉,近年從澳洲回流香港,著起西裝,做回一個企管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