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Stirling Moss奔馳300 SLR Mille Miglia的故事 (轉文)

By admin, March 3, 2014 10:31 pm

這篇寫的真好! 推薦給大家”300 SLR 722的Mille Miglia故事”,我很喜歡讀這樣的文章,有內涵,看得出花過心思,落過功夫,所以一定要讚一個!

140303004908c54ab0b31b8d1d

by JJ1975

因為CMC而喜歡上了老爺車,尤其是50年代的Sportscar。CMC出的賽車里,除了F1外,就屬50年代的Sportscar最多了,不由得被CMC的模型給引入了對那些現在已經不可能存在的經典賽事的故事中。

和當時仍是新生事物的F1相比,當時的公路耐力賽以其艱苦而更具英雄色彩。尤其是那些极具危險和挑戰的賽事,像Mille Miglia,CarreraPanamericana,Targa Florio,至今我們仍舊能夠從各大跑車品牌的車型中找到它們的名字。

而這類賽事的賽車,CMC都有出過相應的車型,其中最為經典的就是Mille Miglia(MM)賽事的兩次非意大利冠軍(關于MM的歷史,大家應該都很清楚了,所以在這里就不再多說了),1931年的奔馳SSKL和1955年的300SLR。

關于300 SLR 722的故事已經在論壇科普了很多次了,CMC也出齊了55年參加MM的四台300 SLR;最近偶然看到一篇Denis Jenkinson當年寫的報道(這老兄本身就是汽車運動的記者),了解了很多細節,在這里整理給大家,供論壇同好共同研究探討。

奔馳參加1955年的MM是經過精心部署和准備的,早在1954年末,Moss和Jenkinson的組合就被定下來了,而在55年的2月,奔馳已經開始探路工作了,由于MM的賽道是用平時的公路串聯起來的,很多意大利車手每天都會用到部分公路,所以意大利人在這里天生有优勢。Moss他們用的是普通的奔馳民用車,第一次是220A(這時候300 SLR還在原型車階段),第二,三次用上了300SL,并且在比賽前一周,他們才在霍根海姆真正用了300 SLR來熟悉車的性能以及一些簡單的維修技巧。其中有几個小片段可以看出奔馳對這次賽事的重視。

1. 當Moss他們第二次探路時,他們的300SL因為事故而損毀了,奔馳擔心的是他們有沒有受傷,而不是車的報廢,因為他們不在乎錢;

2. 300SLR使用了5檔變速器,而Moss由于習慣問題,總是會在挂2檔時挂錯到5檔,為此Moss在比賽前的周二下午提出了這個問題,沒想到工程師在周五早上就給他裝了個限位裝置來避免挂錯檔;

3. 為保持車的狀態和神秘,賽車是由運輸車(對了,就是那台105mph的運輸車)連夜運到比賽出發點布雷西亞的,并且在發車前做好了充分的預熱;相比大大咧咧的意大利人,足以見得德國人的嚴謹和精密計算;

比賽其實是在周六的晚上9:00就開始的,先是一些小排量速度慢的車先發車,最后是大排量的Sportscar,這樣可保證比賽的結束時間都差不多。奔馳的主要對手是法拉利,奔馳車隊的領軍人物Fangio6:58分發車,Kling(此人是52年Panamera的冠軍)701,Herrmann 704,開法拉利的老手Maglioli 705,然后夾雜著一些慢車,然后又是714,718,720三台法拉利,然后就是Moss的722(721車其實沒有發車)。由于間隔太多,所以Moss車組不可能看到他們的隊友,而他們的麻煩還在于后面緊跟著的723法拉利是Castellotti(此人將是56年的冠軍),以及最后一個發車的最大威脅,戰術大師Taruffi(此人是57年的冠軍)的728法拉利。他在最后意味著可以看到所有人的分段成績,因此有更大的戰術調整空間。

由于后面跟著強大的法拉利軍團,所以開始階段Moss車組一點都不能松懈。Jenkinson除了要給Moss“指路”外,還負責在超車和驅赶道路兩側近在咫尺的狂熱車迷時按喇叭和閃燈的工作。他們配合得很默契,直到接近Padova時,他們發現身后的Castellotti已經迅速接近了。這時Moss犯了個小失誤,他進入彎道太快了,而300SLR用的還是鼓式剎車(弱點),所以他們有些小失控而碰到了路邊的草堆,這讓Castellotti抓住机會超了過去。此時Moss冷靜的頭腦幫助了他們,Castellotti開得太狠了,就像開F1,但是這是一場10個多小時的耐力賽,所以Moss決定按自己的節奏跟著Castellotti。前者在每個彎道都留下了剎車的輪胎印和彎道中的煙霧,Moss還有意稍稍拉開了一段与前車的距离,免得進入前車的煙霧后突然發現一輛失控的法拉利橫在路中間。比賽雖然沒有分賽段進行,但是仍是有控制點,要求車手簽到和計算分段時間的,

在第一個重要的控制點Ravenna,Moss車組用很快的辦法搞定了簽到敲章,甚至都沒有熄火。而當他們离開控制點時,看到不遠處的Pit里Castellotti的車正在換胎,顯然他的激進開法必然會導致這個結果。

下一個控制點是Pescara,由于裝備了一個大油箱,按計划Moss他們會在那里加油和換胎。他們一直保持著170mph的速度(坐在沒有安全帶,敞篷的鐵皮車里,以接近300kmph飛馳,真實夠瘋狂的),在此路段,有一處小拱橋,由于探路時用的是慢速的街車,所以并沒有跳躍,但用300SLR全速推進時,就發生了跳躍,而Moss的精准操控再一次使得車穩穩的四輪落地,繼續高速前進,在超過了一些前面出發的慢車后,他們到了Pescara。他們換了胎,并且加了些許油(夠開到羅馬的),只用了28秒,這時候他們知道的排名是Taruffi,Moss,Herrmann,Kling,Fangio。并且他們只落后第一名15秒。

离開Pescara后,為避讓一輛彎道失控的車,Moss的車撞到了路邊的干草堆(這就是歷史照片中右邊車頭撞癟的原因了),運气不錯,車的水箱冷卻都沒有受影響。在去Rome的路上,他們也穿越了一些火車道口,雖然看到過火車的白煙,但他們運气不錯,沒有真正遇到過火車。他們超過了Maglioli和Musso,后者是他們原先計算中不可能赶上的。

Moss他們用了3.5小時從布雷西亞到達了羅馬,Moss去WC了,Jenkinson發現他們的平均速度是107mph,他們的車換了胎,并且加滿油,這時他們發現自己已經是領先者了,并且領先了差不多1分鍾。MM歷史上有一條規律,“在羅馬領先的人必定不是最后的冠軍”,而Moss他們此時正在打破這條規律。

在羅馬回布雷西亞的過程中,是山路居多,在此期間他們遇到了油箱冒油(加太滿,外加顛簸),冷卻油小泄露,但是車的狀態還是很不錯的。只是這兩位的臉就成了我們在賽后照片里見到的樣子了。

他們在佛羅倫薩超過了Fangio,由于Fangio在那里修車,圍著一堆人,所以他們并沒有看到Fangio,另外由于不知道Taruffi的情況,所以他們還是保持著很快的車速赶路。實際上他們從羅馬到佛羅倫薩的山路路段已經又創造了歷史,他們用1小時1分鍾的時間完成了這個路段,遠少于之前Marzotto創造的那個已經看似几乎不可能的記錄。

最困難的路段已經過去,但是Moss還是沒有松懈,他們又在Cremona到布雷西亞的路段中創造了最快,拿到了Nuvolari杯(此路段單獨給獎杯)。而當他們到達終點時還不清楚自己是否已經獲得冠軍,因為他們以為Taruffi還在后面刷成績,等到他們知道Taruffi已經退出,Fangio是第二名后,他們才意識到自己已經完成了MM歷史上最偉大的胜利。那時的Moss才25歲。

照片已經無法滿足這种歷史故事的史詩般的氛圍了,所以要用畫來襯托。

wubo版主的回復

W196S的這個車型是在奔馳賽車運動史占有重要地位的車型,它脫胎于輝煌的奔馳W196賽車系列。而#722這部賽車在W196S系列中是最輝煌的代表,同時也代表著無冕之王莫斯爵士運動生涯的最高點,其重大的歷史意義和在賽車界的崇高地位不言而喻!

雖然這款車型CMC已經出品了有6、7年之久,目前來看這款模型也沒有代表CMC的最頂級制作水平,但我個人始終認為,SLR722是CMC以及奔馳玩家在必收車型中(非限量版)應該排在第一位。

稍微需要指出的是:在文章的配圖中,油畫完全取代了歷史照片,在我個人看來歷史照片和完美的油畫進行相得益彰的搭配,才能完全對得起你這篇精彩的文字。

大家知唔知,香港已經爆咗? (轉文)

By admin, March 3, 2014 1:54 pm

特首說,內地人和外地人來香港,對我們的旅遊業及經濟發展有「提振」作用,為香港帶來大量就業機會,因此,我們不能未富先驕,徵收入境稅。

第一次聽,不明白,還以為是「提震」,先「提」起,然後「震」盪,誤會特首說香港虧了, 要靠內地遊客刺激套弄,始能抬起頭見人。後來看過報紙,才知此「振」不同彼「震」。雖然如此,內裏意義,卻是大抵相若,特首用詞,果然莫測高深。一唱一 和,港府最近亦完成研究報告,估計至 2023年,訪港旅客高達一億人次。高官們認為,旅客人數,不應設上限,基本上愈多愈好,只要我們改善口岸處理流程、旅遊設施及公共交通的接待能力,小小 香港,便沒有被逼爆的問題。

唉,真發神經,不知這是甚麼理論!世界上怎會有一個城市可以無限量招呼遊客!各位,請大家看清楚以下數字,便知道香港其實已超出負荷,氣血兩虛,提無可提,震無可震,硬要猛吃春藥,貪一時之快旦旦而伐,最後只能力竭而死。

大 家以為,世界上最受遊客歡迎的城市是哪裏?巴黎?倫敦?紐約?全對。兩個歐洲城市叮噹馬頭, 2013年,巴黎及倫敦接待了差不多 2千 7百萬人次旅客。 GreaterLondon的面積是 1,737平方公里,人口是 9.7百萬。巴黎大都會的面積是 17,174平方公里,人口是 1千 2百萬。

香港呢?請大家坐穩: 2013年,香港已經招待了 5千 4百萬人次的旅客!各位沒有看錯,是倫敦及巴黎的一倍!強如紐約大都會,有 30,671平方公里面積, 2,200萬人口,在 2013年,才有資格招呼 5千萬人次的旅客。香港的面積只是 1,104平方公里,不到紐約的 1/26,巴黎的 1/15,其中還有大部分是高山,先天不足,空間狹小,憑甚麼可以比這些城市接待更多的旅客?日本東京,全年也不過有 1千 3百萬旅客,香港竟然是東京的 4倍。不明白我們的高官如何可以在宣佈香港旅客數字節節上升的時候,流露出沾沾自喜的神情,數字如此不合理,如此超英趕美,只會是社會問題,怎能視為政績?

更仆街的是,旅客來源嚴重傾斜。紐約, 5千萬人次裏面,有 4千萬是本土美國人;巴黎, 2千 7百萬人次裏面,只有 1千 6百萬是外來遊客,餘下的是來自其他城市的法國人。而香港的 5千 4百萬人次,卻是結結實實全外地旅客,而且是一注獨贏,有 4千萬來自國內!去倫敦、巴黎的旅客比例分散,口味各有不同,有人看國會,去藝術館,有人逛咖啡館,看歌劇去郊外,有人購物。 4千萬國內遊客來香港,只會去山頂、海洋公園,跟着購物。主要還是購物。全世界的其他城市,都沒有比香港更荒謬的情形,我們只應憂心,如何能無知地拍手叫好?

傾斜有甚麼問題?再看一些數字。周生生在香港有超過 50間分店,周大福超過 80間,高檔如卡地亞,亦有超過 35間分店,冠絕全球。還有六福、點睛店、謝瑞麟、英皇、鎮金店,以及無數叫不出名字的珠寶店,再加上紅磡殺遊客的大賣場,香港是人均珠寶店最高的城市。 問大家一個問題,作為一個本地香港人,上次去金鋪、珠寶店,是多久以前的事?或者,一年之中,會光顧多少次珠寶店?我呢,已經忘記上一次去珠寶店是甚麼時 候。傾斜至失衡,香港的街道再不屬於香港人,這便是大問題,出現矛盾的源頭。

我在中國工作了多年,結識了不少非常文明的年輕中國朋友,清楚知道不是所有國內遊客皆是 暴發户,或是沒禮貌的大媽小平頭。我樂於招待他們,但應保持清醒,量力而為。數字不會說大話,香港其實早已被逼爆,被易服被群交,一雙玉臂千人枕,黄台之 瓜,政府還談甚麼未富先驕,客人應該多多益善,是不是神智有問題?

我們的公司,總部在中國,有不少員工,分散在十多個城市。我和其中一些同事,相識了十多年,南征北討,成了好兄弟。因為工作需要,老朋友常來香港,我負責招待。他們文明有禮,行為檢點,可以毫無痕迹融入我們的社會。有沒有曾經招待趾高氣揚的高官、暴發户?也有,佔少數。底線是,他們要吃魚翅,自己去,我們恕不奉陪,帶隊觀光購物,請守秩序。

三十年前我去澳洲讀書,在那裏住了十多年。那年代,有一些澳洲人,提倡種族主義,如 PaulineHanson,如白澳黨 OneNation。我們因膚色不同而受人白眼,或被叫成類似「蝗蟲」等情形,間有發生。有一年,一位老同學,獨自去昆士蘭旅行,走入一小鎮酒吧,只因他是「外來人」,無故被痛打一頓,入了醫院。三十年後想起這些事情,依然不快。所以我特別痛恨被不平等對待,痛恨被標籤。幸好,今天的澳洲,已經成功進化,社會普遍不認同任何因為語言、膚色、性別、性取向有別而產生的歧視行為。

我絕對反對歧視國內遊客,他們說得對,香港的零售業,真的靠他們支撑。就算沒經濟效益,香港人亦不能矮化他人,這是原則問題。雖然如此,不代表我贊成無限量開放自由行。

以前我們招待同事來港,賓主盡歡,毫無問題,他們還說,香港人果然友善好客。幾年前開始,情況急轉直下,招待同一班朋友,在公眾地方用國語溝通,會看到一些香港人,露出厭惡表情。心裏難受呀,訪客不變,同樣在香港,怎會有兩種反應?答案明顯,一切都是數字問題。本來國內遊客只有五百萬人次,假設其中一成不守秩序,五十萬人次有問題,承受得了,大家都是中國人,讓一讓,也可以。 2013年,細小的香港,超英趕美,招待了五千四百萬旅客,是倫敦或巴黎的一倍,其中四千萬是內地旅客,如果有一成是惡客,是四百萬人次。這一大隊隨時準備犯規的軍隊,高度集中在尖沙咀、銅鑼灣、山頂、海洋公園,一人吐一口痰,足可以淹死這區的其他人。

一位餐廳朋友做了以下比喻,十分貼切:香港本來是一間精緻小館,廚師專業,服務員彬彬有禮,做幾個家常小菜,很受附近區域的顧客歡迎。口碑好,熟客多,餐廳每年有固定增長。有些時候外圍經濟慢了點,也守得住。可惜幾年前轉了東主,新老闆貪心,看到鄰近新區剛開發,人口眾多,認為這餐廳,應該賺更多錢,於是大開中門,着樓面盡量接客。樓面說,本來招待 100位顧客,勉強把枱放近一些,頂多接 150人,不能再接了。老闆說,怎會不行,改用細一點的枱,細一點的椅,接 2百人也行。接了 2百人,老闆又說,很好很好,把餐期分成兩輪三輪,接 4百人吧。樓面說,真的不行,老闆說,怎會不行?改企位,門口放大,請更多人負責登記,維持秩序,沒有不行的,一於做 6百人。廚師說,頂不住了,廚房再不能擴張,只得幾個爐頭,不停手也做不完。老闆說,拆了員工雜物房,員工廁所與休息室,其實可以做 8百人生意。於是,本來的精緻小店,變成繁忙時間的港鐵車廂,永遠水洩不通,客人稍為動作大一點,鄰近的其他人立即中招,在這環境吃飯,怎能不躁火?香港就是這情形。其他城市有地方,能擴張,如倫敦,市民搬出郊外,將市中心讓給遊客。其他城市廚房夠大,景點夠多,羅浮宮爆了,可以去羅丹美術館去蒙馬特博物館。香港就是不行。部分員工是加了薪,但環境太差,可轉工的考慮轉工,留下的,隨時爆炸。最高興的是業主,一於少理,不斷加租。 2013年, 2014年到期的租約,不論地區,一律加租 7成至 1倍。這樣子的經濟,香港地鋪,依然一枝獨秀,只因遊客分佈嚴重傾斜,國內人撑起珠寶店化妝品店高級服裝店付貴租。做麵包連鎖店的朋友,叫苦連天,不知做十元八塊的生意,怎做下去,說不久將來,香港人要乘電梯上十樓、二十樓,才會買到麵包。

香港真的是已被逼爆,服務員發癲,客人投訴,雙輸局面。老闆還說,到了 2023年,應該再多做一倍生意, 1億人次。我們在想,方法還是有的,只要能把客人倒吊在天花板,這不剛好是一倍嗎?

葉一南
有書唔讀,走堂去做廚師。有會計師唔做,寧願去做餐館佬、魚販、酒商。學藝二十年,飲飽食醉,近年從澳洲回流香港,著起西裝,做回一個企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