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你過分美麗 (轉文)
(0912: 2000年 Passion Tour 歌曲: 枕頭 > 羽毛)
9月12日是我的生日,也是張國榮的生日,我們同月同日生,都是處女座。
我的童年時代,教室前排的兩個同桌女生,一個追譚校長,一個迷Leslie,都給對方寫過信,好像是譚校長回了,Leslie沒有。
那時候,正是譚張爭霸時期,我的貼紙本上也有張國榮,但是我不迷戀他。 那時候發育太慢,情竇尚未初開, 不懂歌詞裏寫的那些情情愛愛究竟為何物,也聽不懂「在星空裏閃,帶着惘然」是什麼意思,總之,那時候的張國榮,對我而言遠在天邊。
後來我見到陳少 琪,聽他親口談創作《風再起時》這首歌詞的故事,而此時,張國榮人已逝,這首歌,我也早已爛熟於胸。少琪說,那是張國榮在香港開發布會宣布退出歌壇但還沒 有開告別演唱會,有一天,張國榮請他和黎小田一起吃飯,哥哥提出想寫一首歌,作為告別演唱會的主題曲。陳少琪說:「你不是有一首大紅金曲叫《風繼續吹》 麼?不如歌名就叫《風再起時》。」張國榮苦思冥想未得其果,而少琪一語點醒夢中人,《風繼續吹》是鄭國江給張國榮寫的成名曲,張國榮音樂王國的開山之作, 當收山之時,唱一首歌,若名《風再起時》,既與前作遙相呼應,又似結未結,正可一舉多得,張國榮聽聞,很興奮,在席間就哼起調子來:「風再起時……」黎小 田更是才思如湧,立即找了張白紙,15分鐘就把曲子譜了。陳少琪回家後同樣下筆如有神,他說,很快,兩個小時。
那是1989年張國榮告別演唱會的最後一支歌,誰都記得,他放下咪高峰回眸一瞥時不捨的眼神。
《風 繼續吹》、《風再起時》和《我》,我不知道哪一首歌在張國榮的心中佔有更重要的位置,在他音樂生涯的後期,陳少琪逐漸退出,而林夕,在張國榮的音樂作品中 承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有一次,林夕說,他有點後悔,寫了那麼多黑暗悲觀的歌曲,可能加重了張國榮的抑鬱。我想說的是,如果像成龍一樣整日嘻嘻哈哈那還 是林夕嗎?1997年的《紅》專輯攜《霸王別姬》戛納載譽歸來之勢橫掃樂壇,但這張林夕主導的專輯,完全有別於八十年代《Monica》時期的陽光健康動 感,也不同於陳少琪時期的傷感,走向一種艷麗迷離的性感和黑色。當然,這是和王家衛電影中的世紀末情緒完全匹配的。
這一切,音樂、電影和他內心越來越強大的處女座,都在生成一個極度憂鬱敏感的形象,直到他像煙火一樣美麗而短暫,在空中,稍縱即逝。黃耀明說他是「最完美的完美主義者」,妍姿美質芳華絕代,我看,也只有哥哥一人而已。只是,這美,與這短暫絢爛的人生一起,也是煙飛煙滅。
每一次我聽他這一時期的歌曲,真的會感到冷,感到這世界如幻象,空洞無物,想,花燈爛灼,星光燦爛,什麼是真的?什麼可以讓你觸摸時感到溫暖和實在?
怪你過分美麗。怪你的美,吞噬了你的美,怪你的美,讓我心碎。
作者:葉夢寒
Leslie is one of my favorites. Some of the songs you mentioned above are “must” in my karaoke selection..
今天偶然見到一篇關於Leslie的博文,真係寫出很多70後香港人的心聲。
最幸福的一代香港人 (轉文)
我常認為,生於70年代的香港人,是最幸福的一代。
我們成長的80年代,是香港最燦爛、最華麗的時代,也是創意最澎湃的時代。其時粵語流行曲漸趨成熟,承接著羅文的金光燦爛、許冠傑的創意出格,由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等為首的巨星,領導著樂壇進入百花齊放的音樂盛世,然後再引領出四大天皇氣派非凡的新時代。
70後看的電視劇,主角是20出頭的無線五虎,不像今天每套劇都是由陳豪、Bobby、林保怡、黎耀祥等大叔輩演員擔綱主演(更離譜的是劉松仁和秋官近年還可以做電視劇第一男主角),而每年暑假,總會有一兩套要趕回家追看的校園青春劇,主角都是初出道的年輕演員及歌手,而不是幾年才有一齣,由陳豪叔叔主演的〈點解阿Sir係阿Sir〉。
在華人社會,現今最具影響力的演藝人,仍然來自80/90年代,最深入民心的大眾文化,也是來自同一個世代。梁潮偉、劉德華、吳宇森、王家衛、甚至林夕、Wyman,林海峰、葛文輝,到今天仍然處於人生頂峰,而已逝去的張國榮、梅艷芳、陳百強、黃家駒,亦成為了不朽經典。
在80/90年代,亞視可以製作出真吸煙、真飲酒(幾乎講埋粗口)地主持的〈今夜不設防〉,樂壇上霑叔可以高唱〈慈祥鵬過聖誕〉,影圈裡張堅庭拍了三集諷刺大陸的〈表姐你好嘢〉,主流女演員接拍三級片也不是大新聞(如今一定會被道德塔利班批鬥而死),曾志偉和林敏聰甚至了出兩張唱片,主打歌曲分別為〈酒杯敲你個頭〉、〈皮球大合唱〉和〈狂野的蕃茄〉等等,還可以大賣… 社會對題材和創意的寬容,實在前所未有。
今時今日,不少港產電影都是順應大陸市場的合拍片,看黃百鳴將舊橋翻炒再翻炒,女醜角仍然由吳君如擔演,再加一堆90年代明星和似曾相識的片名,如此食老本仍能有過億票房,實在令人感到絕望。
這一代年輕人,愛看的是韓劇台劇而不是港劇,主要原因,除了港劇題材變化不大(爭產、宮庭鬥爭、臥底等等),就是港劇已經沒幾個型男美女,當44歲的鄭嘉穎叔叔都仲做緊小生,34歲的林峯已是無線首席偶像派演員,誰會想看港劇?你知道嗎,張國榮在演藝事業最巔峰時宣報退休,還不過33歲。
現時香港影視圈對年輕觀眾已難有吸引力,反觀韓國日本台灣,年輕藝人的比例遠超香港,演藝界自然較有活力。香港和粵語文化在大中華區的影響力,很大程度是靠出口娛樂事業建立起來的,如果演藝圈繼續為了保住既得利益者的飯碗而打壓新來者,就會令整個行業持續青黃不接,不止香港影視圈玩完,連香港文化亦會就此式微。
我慶幸自己是聽張國榮的歌,看他主演的電影成長的。他在89年的告別演唱會中說過,如果日後有人問起,80年代有甚麼歌手,只要大家能夠提起他,他便心滿意足了。其實何止80年代,就算是90年代,2000年代,張國榮都是最具代表性的歌手之一,他會永恆地以最美麗最型格的姿態活在所有香港人心中,試問有誰可以忘記他?
by Keith Li:手機軟件開發商Innopage創辦人、浸會大學客席講師。曾於蘋果日報撰寫IT創業專欄〈偉大航道〉及為《創業起義》(尹思哲著)擔任顧問編輯。現於〈主場新聞〉、〈南華早報 Education Post〉、〈PCM〉發表文章。曾獲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Best Startup Company〉及〈流動出版(金獎)〉、〈Best Mobile Apps(銀獎)〉、2012年創意創業大賞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