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Music (音樂)

生于60年代

By admin, August 23, 2014 11:55 pm

雖然不是生于60年代,但自己很喜歡那時候的東西,除了當時蓬勃的賽車運動外,總括來說整個60年代也可以算是一個前所未見的大時代。

因為當時中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那邊廂美軍在西貢戰場上正跟越共生死絕斗中、美國總統J. F. Kennedy突然被暗殺、英倫樂隊The Beatles的冒起、柏林圍牆屹然豎立在東西德間、古巴核彈危機、美國正式登陸月球、黑人民權領袖Martin Luther King的I Have A Dream等,當時不同的文化衝擊和思想運動間接造就了60年代眾多的經典金曲。

就如最近在CBS美劇Under the Dome裡聽到了一首好聽的歌曲叫The End Of The World (by Skeeter Davis)。之前很喜歡的那套科幻美劇Lost裡也同樣發現了另外一首好聽的歌叫Downtown (by Petula Clark)。

巧合的是兩首歌的旋律和歌詞跟這兩套美劇一樣都帶著濃濃的壓抑氣氛,這也正正解釋了為什麼大家都是出自60年代的作品了。

The End Of The World – Skeeter Davis

Downtown – Petula Clark

臥虎藏龍

By admin, July 8, 2014 3:56 pm

今天在FB看到一個驚為天人的視頻,一個骨瘦如柴的殘疾人在廣州街頭賣藝,唱的是陳百強的首本名曲”偏偏喜歡你”。說實在的,當時真的有些震撼,因為此君的嗓音仿彿Danny仔再世。

2

其後細聽之下發現”咪嘴”情況嚴重,深入調查才發現原來背後的原唱者是一個籍籍無名叫鐘明秋的廣東年輕人。

姑且不談”咪嘴”,此君的表演的確能煥發圍觀途人的同情心,哎。。。不過事實也說明了現在很多歌星根本就是表演家,只不過外表比此君出眾得多而已,錄音時每個音都已經用電腦矯正過,現場不一樣也是”咪嘴”。

這種通過形象包裝、大製作堆砌和買通傳媒瘋狂洗腦式的宣傳現象正因為得到了現今普羅大眾的接受而變得更加變本加厲,所以真正的唱家班反而沒人懂得欣賞,也就是說內涵這種東西已經變得過時了,又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好例子。

滄海遺珠

By admin, July 8, 2014 1:52 pm

這兩天聽畢Rolling Stone Magazine 500 Greatest Songs of All Time,發現了以下4首從未聽過的金曲,奇怪的是歌手竟然全部都是黑人,難道我真的喜歡上了Soul和R&B?

Fats Domino – Blueberry Hill

The Impressions – People Get Ready

Bob Marley And The Wailers-No Woman, No Cry (Live Version)

Ray Charles – I Can’t Stop Loving You

Phantom Of The Opera 25周年謝幕特別演出

By admin, May 30, 2014 2:45 pm

我最喜歡的Sarah Brightman和多位曾經飾演歌劇魅影的男主角同台共唱,Bravo !!!

Black Mirror裡的意外收穫

By admin, May 14, 2014 6:24 pm

最近在追看英劇Black Mirror,意外地喜歡上了裡面的一首60年代的老歌Any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 (will understand)

對上一個你欣賞尊重的無記節目是什麼? 別說《天與地》是神劇,神劇該是英劇《Black Mirror》的級數。

這面「黑鏡黑鏡,邊個最陰暗」,勁過魔鏡,照妖捉妖,警世贖世,以科技為反思軸心,映照異變中的紅塵和人心。數碼世代電子行為,要多黑暗有多弔詭。獨立單元,一小時一醒世故事,足夠心腦震盪一星期至一世。

第一季第一集,恐怖份子在YouTube發放皇家公主被綁架短片,勒索英國首相當眾和生豬做愛,透過電子網絡全球直播,否則公主分件回收。要一個國家崩壞已不必大殺傷力武器。眾生嗜血嗜色,道德扭曲,蔚為可怖,但再大件事再譁眾再嘔心再轟動,喧鬧過後,無痕,才是最喪奇的集體行為藝術。

又如果一生記憶都可以完全從眼球攝錄備份,無限重播自賞或投射播放公開分享或交權力機關檢視端詳,當中有幾多荒謬沉溺幾多私隱劇透,就有幾多人性侵蝕。

兩季播出,眾口皆碑近乎完美,想像力和反諷性見血封喉,國際艾美獎話贏就贏,那個似遠還近的虛構世界,科幻奇情觸目驚心,可怕可信,看完連拿起手機的心跳都不再一樣。

睇電視,睇呢啲!《House of Cards》、《Game of Thrones》、《Downton Abbey》、《Sherlock》。尋求戲劇,上述選擇品種多樣:權術、政治、存活、智慧、愛情,人性,階級,時代,倫理,對白精妙佈局精奇,現實、古典、魔幻、懸疑一應俱全

- 畢明

那些年類似的風格

By admin, April 1, 2014 1:47 pm

讀書的時候很喜歡時興的電子音樂,英倫的Pet Shop Boys曾經是我最喜歡的樂隊之一,Introspective幾乎給我聽爛,還曾經瘋狂的加入過他們在倫敦的歌迷會。

奇怪的是好多曾經瘋魔八九十年代的跳舞音樂大部份都來自北歐,像丹麥的Aqua和他們紅極一時的名曲Barbie Girl。還有同樣也是丹麥的金發美女Whigfield,一首Saturday Night幾乎橫掃當年樂壇。

想不到的是20年後的Whigfield依然超嗦!

一個充滿意境的演唱會

By admin, November 17, 2013 10:17 pm

林振強作為香港樂壇80年代的靈魂人物,今晚的重溫才令我知道原來他曾經為那麼多首名曲填過詞,簡直就是”鬼才”!

60年代英倫音樂

By admin, July 23, 2013 7:37 pm

最近在Tom Cruise主演的科幻片Oblivion裡聽到了一首熟悉的旋律,查詢之下發現了原來是英國樂隊Proco Harum 1967年的A Whiter Shade Of Pale。自己其實覺得開頭的旋律跟20年後Berlin的Take My Breath Away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短短的十幾妙旋律往往能令人繞樑三日。

這是1967年的原版

但我更喜歡2006年這個管絃樂伴奏的版本,滿頭銀髮的主音Gary Brooker再唱此曲充滿了不同的滄桑感,很有Feel!

Cyndi Lauper: Girls Just Want To Have Fun

By admin, January 24, 2013 11:56 am

昨天看了2011年的韓國片【陽光姐妹淘】,實話說這套比台灣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強多了,而且當中有一首好聽的80年代初Disco音樂,後來才知道原來有個厲害的Cyndi Lauper,比Madonna還要早出道,而且是始祖,Madonna的Prototype(原型)。

迷幻Disco的年代類似的還有同期英倫Culture Club的Karma Chameleon和Do You Really
Wan’t Hurt Me。

當然不能不提的是Giorgio Moroder為電影Midnight Express編曲的經典Chase旋律。

品味黑膠 (轉文)

By admin, January 23, 2013 1:31 pm

23bt104p

HMV都宣佈破產了,唱片年代一去不復來,卻有人仍鍾情屬於上世紀的黑膠唱片,前任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立法會議員何俊仁同樣都是黑膠 迷,據說許仕仁還租了一個貨倉專門擺放眾多珍藏……有三個黑膠發燒友獨愛黑膠既清脆又厚實的聲音,40年來不惜花費巨款到處尋覓心頭好,黑膠珍藏數以萬 計,每天看着唱盤上的黑膠唱片徐徐轉動,聽着音樂緩緩播放,不期然進入了忘我境界。

歐美頭版死忠 植海湛

年近花甲的植海湛自15歲開始就迷上黑膠唱片,40多年來對黑膠不離不棄,他是貿易公司老闆,退休前每天只需工作兩小時,放工後總會周圍閒逛,四處搜羅心 儀的黑膠唱片,結果越買越多,現時珍藏多達1.5萬隻,十多年前更索性在上環租一個800呎的商業單位安放他收藏的黑膠及價值十多萬的音響作私人音樂廳, 一有時間就約齊三五知己上去聽歌,03年退休便將這個黑膠樂園變成黑膠唱片店,公諸同好。

五十至七十年代,貓王、披頭四等巨星湧現,音樂發展蓬 勃,是黑膠唱片最盛行、最輝煌及質素最好的時期,那時出產的黑膠唱片音質厚實鏗鏘,尤其五十年代以單聲道(mono)錄製的黑膠採用原聲,最原汁原味。直 至八十年代中後期,雷射唱片開始盛行,逐漸取代黑膠唱片,就算有生產商再生產黑膠,質素都已經大不如前,因為當中混入了很多數碼技術,製成品已沒有原裝的 味道,與原聲母帶相差極遠,識貨之人對這類黑膠大多都看不上眼,植海湛亦然。

他店內售賣的收藏全都是來自歐美國家的「頭版」黑膠唱片,所謂頭版,即生產商第一批壓印出來的唱片,聲線最貼近原聲母帶,一般出產量不多,所以極為罕有, 他多數從網上訂購,或由相熟的賣家為他預留而得來,他很少購買東南亞、甚至香港出產的黑膠唱片,「歐美碟的音響和錄音都高質得多,亞洲碟完全及不上。」他 幾乎每年都會到歐美國家旅行,每次都必定會在當地搜羅心頭好,當中以德國、瑞典收穫最豐富,「英國倫敦大學區、Notting Hill附近都有很多,試過見到賣一英鎊一張,那次足足掃了百多張。」

另類投資從未跌價

黑膠唱片買少見少,偏偏膠面唱片很容易就刮花,大大影響音質,所以他有時會同款唱片買兩張,一張收藏,一張「粗聽」,就算弄花了也不覺心痛,最瘋狂一次他 試過買了20張一樣的唱片,起初只打算收藏,但後來看見唱片價格大幅升值,十多年前以30元一張購入,現時已升值至1000元一張。他笑言多年來從未見過 黑膠唱片跌價,所以收藏的存貨可留待他日售賣,作為一樣另類的投資工具。

植海湛聽音樂的口味也隨着年紀而改變,由十多歲時聽披頭四、滾石樂隊,到 投身社會後改聽爵士樂,直到退休後開始着迷於古典樂,就是愛其旋律、配樂和諧優美,精神倍感放鬆。「古典類先係國際化」,玩音響年資同樣豐富的他,以數十 萬換音響配件是等閒事,現時更是一個音響牌子audio exotics的顧問,既有靚碟又有靚機,難怪他經常在晚飯後沉醉於黑膠世界之中,直至凌晨兩三點都不覺疲累。

日本頭版擁躉 James Tang

年近半百的James Tang十多歲開始聽黑膠唱片,黑膠齡接近40年,藏唱片量超過一萬張,「黑膠唱片唔係商品,而係一件古董藝術,透過黑膠先學到音樂的靈魂和味道。」他專 攻日本版黑膠唱片,「日本技術好,可以capture到studio的氣氛,每次聽就像把我帶回到以前的年代。」

識玩紅膠white label 尤如讀PhD

日本頭版黑膠全都是後期根據歐美頭版黑膠翻錄,但日本科技先進,他們有本事令到壓印出來的頭版碟不會破壞原聲,甚至比歐美原裝版本更好聲,原來日本人採用 130至140克的黑膠唱片,比歐美更厚更實淨,而且唱片上坑紋較深,這會直接影響到音質,加上他們每印5萬張就會換一個鋼模,製作極其認真,James 笑言:「這就是炸魚柳和壽司製作方法的分別。」

黑膠唱片都有分級數,頭版、初版、二版……頭版又分不同地區,James87年開始開店售賣,他最 欣賞的日本版黑膠及頭版唱片,連當中最罕有、最珍貴,屬非賣品的生產商樣本,俗稱紅膠white label唱片及只作日本內銷的頭版黑膠他都找到,「識玩頭版黑膠已經算係大學level,玩埋紅膠white label直情係PhD!」

藏量30萬的狂人 歐德成

說到黑膠唱片超級粉絲,相信無人及得上歐德成。擁有逾30萬隻黑膠珍藏的他,甚至把自己的容身之所變成黑膠的儲存倉和店面,他說:「聽黑膠就好似飲酒,用 玻璃杯同紙杯飲又點會一樣?」甫走進他約500呎的「家」,裏頭的收藏多得誇張,幾乎佔據了每一吋位置,為了黑膠,他不介意每晚睡在那條面積僅得20方呎 的通道,「冇乜所謂啦,瞓幾個鐘啫!」

越南華僑歐德成生於越南,40多年前僅得10歲時聽到鄰居用黑膠唱盤播歌,一聽上癮,直到七十年代來到香 港,他到唱片店打工,開始把薪金都奉獻在黑膠唱片上,現時的收藏超過30萬張。他甚至把自己心愛的哈利電單車賣掉,套現在屯門另租一個5000呎貨倉放置 珍藏。

看唱盤轉動 半天也不悶

只要是黑膠唱片,他幾乎甚麼類型的音樂都聽,貓王、貝多芬、薰妮、Beyond、甚至連兒歌都不放過,每日醒來後他都會把黑膠碟放到唱盤上,任由它轉動播 放,一直到夜深,「睇住個唱盤轉吓轉吓,十幾個鐘都唔會悶。」

Pages: Prev 1 2 3 4 5 6 7 8 9 Next